在西班牙,法国,荷兰及英国为争夺现如今叫做圭亚那的这块土地,而展开相互厮杀并建立殖民地的前好几个世纪,土著人就已经定居于此。先是瓦劳印第安人于公元900年左右抵达此地,接着,加勒比印第安人和阿拉瓦印第安人也先后来到了这里,定居于此。
有关圭亚那一词的由来就源自土著居民的创造,意思是“多水之邦”。确实,这片土地上河流小溪遍布,瀑布众多。当众多的文明在美洲大地的不同区域涌现时,居住在这片叫做圭亚那的美洲印第安群落,依靠周边的众多河流,如奥里诺科河,亚马逊河,黑河以及大西洋,过着采集,狩猎和捕鱼的生活。
1498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第三次远航美洲时发现了今日的圭亚那海岸。当时,这块土地的主人来自两个美洲印第安部落,沿岸地区的阿拉瓦部落和内陆地区的加勒比部落。(尽管最终还是好战的加勒比部落取代了爱好和平的阿拉瓦人)1595年,沃特尔•雷利爵士航行新大陆,进而有了之后的黄金国的记载。据称,此黄金国就在现在的圭亚那。(实际上,圭亚那的黄金直到1857年,才在库尤尼河的支流被发现。而钻石矿的发现是推后几年在上马扎罗尼河才发现的)荷兰人于1616年在圭亚那建立了第一个欧洲移民点,并在埃斯奎博河上建立了商栈,通过它于当地土著人进行贸易交易。之后,荷兰人通过不断收购土地,于17世纪前叶完成了对这片区域的掌控。
由于荷兰殖民者关注农业,糖业生产所带来的巨额利润,促使他们在整个17世纪的后半叶都忙于对圭亚那的沿岸地区进行垦荒和种地。这一时期,他们所兴建的众多大坝和排水系统(上述挖掘工作主要由从非洲贩运来的耕作于他们种植园的奴隶来完成)服务于后来所形成的沿海平原,成为现如今圭亚那最具荷兰特质的一条风景线。直到现在,这些开垦的平原还是圭亚那的农业高产区,蔗糖的出口依旧是圭亚那的主要出口产品。稻米,也是圭亚那的主要出口品,但直到19世界末才走向商业化。
1746年,荷兰殖民者决定向英国移民开放德默拉拉河附近区域。到1760年,英国人占据了德默拉拉地区人口的大部分。1781年,荷兰和英国爆发了战争,直接导致英国人对伯比斯,埃斯奎博和德默拉拉的占领。但几个月后,法国联手荷兰重又夺回了上述殖民地的控制权。在两年的统治期内,法国兴建了一个新的城镇,取名朗香,它位于德默拉拉和的河口。1784年,荷兰人重新成为这片土地的主宰,并将他们的殖民首府搬到朗香,更名为斯塔布鲁克。
该首府最终成为现在的乔治敦。欧洲殖民者对该地区的控制也是几经易手,最终于1814年,英国人全面接管该区域。1831年,上述殖民地实现统一,合称为英属圭亚那。如今,埃斯奎博,德默拉拉和伯比斯的名字依然被沿用,成为今日圭亚那共和国的三个县。
到1838年,黑奴的彻底解放也波及到圭亚那。由于大批解放了的黑奴离开了种植园进入城市,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就凸显了出来。从而迫使殖民者通过契约关系从葡萄牙,印度和中国引入劳工,劳作于种植园。从1846年至1917年,大约25万名契约劳工进入圭亚那。这些劳工以来自印度的为最多,故被当地人称为东印度人。从印度引入的这些劳工极大缓解了种植园的用工荒,同时也对圭亚那的族群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东印度人的后裔已成为当今圭亚那人口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 释译: 历史上的“圭亚那”是指现今委内瑞拉国土的一部分及圭亚那共和国,苏里南共和国和法属圭亚那全部国土的这一广泛地区。